I. 數位故事敘述服務學習:語言學習、創造力與跨文化溝通
II. 我們還在這裡做什麼?在人工智慧時代重新思考學位和學習的意義:學生和講師對談
I. 數位故事敘述服務學習:語言學習、創造力與跨文化溝通
II. 我們還在這裡做什麼?在人工智慧時代重新思考學位和學習的意義:學生和講師對談
I. 數位故事敘述服務學習:語言學習、創造力與跨文化溝通
這場分享將介紹我們過去三年與基督教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合作的一門大學服務學習課程。透過故事工作坊以及與 7 至 15 歲兒童共同創作數位故事的過程,我們的學生學到各種故事形式、英語的創意應用與數位工具(如製作播客的數位錄音工具和插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也培養了跨文化溝通的能力,更對本地多元社群建立同理心。
我們將展示學生與難民兒童之間的合作成果,並探討如何透過說故事、實作學習(體驗式學習)與社區參與,成為語言教學中強而有力的工具,不僅能將學生的語言使用延伸到課堂之外,也提供了可靈活應用於不同語言教學情境的實用經驗。
II. 我們還在這裡做什麼?在人工智慧時代重新思考學位和學習的意義:學生和講師對談
當生成式人工智慧能夠撰寫文章、解題、完成作業,學生與教育工作者越來越質疑高等教育的價值:若AI已能「完成所有任務」,那麼學習還有什麼角色與意義?
透過本次演講,我們以反思式對話來探索這個問題。這次對話由一位學生(Sherilyn)與一位講師(Eric)共同參與,而我們都來自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PolyU SPEED)的一個語言學位課程。在對話中,Sherilyn 將分享她在修讀大學課程期間面對的困惑——提升和保持表現的壓力、抄捷徑的誘惑,和對真正知識成長的渴望。Eric 作為一位對科技輔助學習甚有興趣的語言教育者,則透過教育研究與實踐經驗,回應這些問題,並提出具體的教學與課程策劃的見解。
透過這段對話,我們主張教育設計應有以下根本性轉變:從以「做事」為核心(完成任務、取得成績),轉向以「成為」為目標(培養學習歷程、發展思維、同理心、品格與可遷移的理解)。我們藉此邀請所有教學實踐者與教育者,重新思考課程與評量的設計方式——我們是否能更好地捕捉學習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從而在AI時代之中,真正支持學生的蛻變、反思與有意義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