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饋對於課程講師在課程設計和改進以及課程開發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在課程開始建立回饋流程並了解學生希望從中實現的目標。今天的匯報,我們將從課程設計者和學生的角度分享有關回饋的見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採用混合方法,運用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學生的動機與尋求回饋的經驗之間的相互關係。使用結構方程模型 (SEM) 的定量調查研究分析表明,認同、內攝和缺乏動機可以預測感知成本或價值,而內在動機、認同和內攝與尋求反饋的行為頻率(監控和詢問)有關。定性訪談研究表明,詢問同儕回饋可以培養內在動機、認同感或無動機,而教師回饋則可以增強所有四種動機類型。 GenAI 回饋詢問促進識別或缺乏動機,而監控則強化識別。從課程講師和設計者的角度來看,對120 名開放式調查參與者和 11 名深入訪談者的調查顯示,教師根據學生回饋,不斷結合教學即設計和設計即學習的概念重新設計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