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数位故事叙述服务学习:语言学习、创造力与跨文化沟通
II. 我们还在这里做什么?在人工智慧时代重新思考学位和学习的意义:学生和讲师对谈
I. 数位故事叙述服务学习:语言学习、创造力与跨文化沟通
II. 我们还在这里做什么?在人工智慧时代重新思考学位和学习的意义:学生和讲师对谈
I. 数位故事叙述服务学习:语言学习、创造力与跨文化沟通
这场分享将介绍我们过去三年与基督教励行会难民服务中心合作的一门大学服务学习课程。透过故事工作坊以及与 7 至 15 岁儿童共同创作数位故事的过程,我们的学生学到各种故事形式、英语的创意应用与数位工具(如制作播客的数位录音工具和插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也培养了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更对本地多元社群建立同理心。
我们将展示学生与难民儿童之间的合作成果,并探讨如何透过说故事、实作学习(体验式学习)与社区参与,成为语言教学中强而有力的工具,不仅能将学生的语言使用延伸到课堂之外,也提供了可灵活应用于不同语言教学情境的实用经验。
II. 我们还在这里做什么?在人工智慧时代重新思考学位和学习的意义:学生和讲师对谈
当生成式人工智慧能够撰写文章、解题、完成作业,学生与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质疑高等教育的价值:若AI已能「完成所有任务」,那么学习还有什么角色与意义?
透过本次演讲,我们以反思式对话来探索这个问题。这次对话由一位学生(Sherilyn)与一位讲师(Eric)共同参与,而我们都来自香港理工大学专业进修学院(PolyU SPEED)的一个语言学位课程。在对话中,Sherilyn 将分享她在修读大学课程期间面对的困惑——提升和保持表现的压力、抄捷径的诱惑,和对真正知识成长的渴望。 Eric 作为一位对科技辅助学习甚有兴趣的语言教育者,则透过教育研究与实践经验,回应这些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教学与课程策划的见解。
透过这段对话,我们主张教育设计应有以下根本性转变:从以「做事」为核心(完成任务、取得成绩),转向以「成为」为目标(培养学习历程、发展思维、同理心、品格与可迁移的理解)。我们借此邀请所有教学实践者与教育者,重新思考课程与评量的设计方式——我们是否能更好地捕捉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从而在AI时代之中,真正支持学生的蜕变、反思与有意义的投入。